法庭是法律的战场,也是正义的天平。庭审之上,每分钟都可能影响案件走向——对方律师的犀利提问、证据突袭的临场应对、甚至庭审程序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偏差,都考验着代理人的专业与敏锐。曾有当事人问我:“律师,庭审时对方咄咄逼人,法官的提问好像总偏向另一边,我该怎么办?”我告诉他:“别慌。真正的庭审辩护,从来不是靠情绪对抗,而是靠对程序的敬畏、对细节的把控,以及时刻守护当事人权益的清醒。”
程序正义,是权利的第一道防线。记得几年前的一起合同纠纷庭审,对方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律师,庭审中频频通过模糊表述引导法官对我方当事人的陈述产生误解。更关键的是,庭审进行到一半,法官针对某个争议点的询问,明显带有对原告陈述的倾向性引导。当时,我没有选择激烈反驳,而是平静地向法庭提出:“审判长,关于刚才的询问,我们注意到可能存在引导性表述。根据民事诉讼法的中立原则,恳请法庭让双方围绕事实本身充分陈述,确保程序公正。”话音刚落,法官当即调整了询问方式。事后当事人不解:“这么‘温和’有用吗?”我告诉他:“庭审的核心是‘公正’二字。法官的中立、程序的严谨,是案件走向公平裁决的前提。作为代理人,我们的职责不仅是辩论事实与法律,更要警惕任何可能影响公正的细节——哪怕是一句引导性的提问。这不是对法庭的质疑,而是对当事人权利最基本的守护。”后来,该案因我们坚持厘清程序细节,最终法院采纳了我方提交的关键证据,为当事人挽回了经济损失。
经验,是化险为夷的底气。年轻律师常问我:“庭审时太紧张,遇到突发情况大脑一片空白,怎么办?”其实,没有谁天生“稳如泰山”。十年执业路,我也曾在第一次独立庭审时手忙脚乱,也曾因对方的证据突袭而心跳加速。但正是一次次庭审的打磨,让我学会了在混乱中抓重点:对方律师突然抛出一份“新证据”?先看是否过了举证期,再从证据的真实性、关联性逐一击破,而非被对方的节奏带偏;当事人在庭上情绪激动、言辞失当?及时提醒“冷静陈述事实”,避免因情绪影响法官对案件的判断;遇到对程序细节的疏忽?像前文提到的引导性询问,用专业且克制的方式提出异议,既维护当事人权益,也守住庭审秩序的底线。这些细节,书本教不会,唯有在一次次实战中沉淀。就像老医生能从细微症状中判断病因,资深律师的“稳”,源于对庭审规律的吃透,对当事人权益的极致负责。
选择律师,就是选择一种“放心”当事人找律师,找的是什么?是“打赢官司”的承诺?还是“有关系”的幻想?在我看来,都不是。当事人真正需要的,是一位能在法庭上为他“托底”的人——既能在证据链中找到突破口,也能在程序细节中守住防线;既能在唇枪舌战中保持清醒,也能在突发状况下从容应对。这种“托底”,是对法律条文的精准解读,是对庭审规则的熟稔于心,更是对每一个案件“如履薄冰”的敬畏。
如果你正面临纠纷,如果你担心庭审中“吃不准”“说不出”“护不住”,请相信:专业的律师,会把每一个细节都纳入考量,会用十年沉淀的经验,为你在法庭上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。因为我们深知:庭审之上,每一句话都可能改变结局;而我们的职责,就是让结局尽可能趋向公正。—— 你的权益,我来守护。庭审细节,我来把关。
换一换
陈军律师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明图网络